新闻动态2018年山亭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和典型案例录入时间:2019/1/9 Hits:2965 全域旅游已然成为新时期下,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旅游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山亭区依托绿色生态优势,坚持“生态立区、民生为本、城乡一体、绿色发展”,以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景区带动发展、旅游带动就业、产业融合发展等途径,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全面发力,“把山亭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全域旅游现代治理体系已经形成,山亭旅游业走上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全区拥有4A级景区5处、3A级景区4处,国家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5处、省级旅游强镇10个。全区新增接待床位1000张,总数达到7200张;新增接待餐位4000位,旅游购物店发展到36家;全区接待过夜游客48万人次。我区成功举办全国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培训班,并以全国第九的优异成绩荣登“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荣获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前三季度全区接待游客5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3亿元。
一是党政统筹发展,打造山亭旅游战略性产业。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把山亭建成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方面,把生态旅游列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去年,我区召开了全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领导机构,并强化全域旅游工作履职监督,全域旅游发展指标纳入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年度考核。建立区域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强化全域规划、全业融合、全链提升、全程创新等统筹发展,形成了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 目前,全区构建了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十个镇街都成立了旅游服务业办公室,强化了对旅游业的统筹协调职能。另一方面,打破行业部门界限,整合各类资金政策,集中向旅游产业倾斜;采取项目化运作模式,一个重点旅游项目成立一个指挥部,由县级领导亲自挂帅督导推进。柜族部落获评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并成功创建全省金星级文化主题酒店;八路军抱犊崮抗日根据地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二是强化依法治旅,构建旅游现代治理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规划先行、强化监督”原则,在旅游市场治理的制度和手段方面进行创新,加快构建全域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我区建立了旅服、消防、公安、市场监管、食药、法院“六合一”旅游综合执法联动机制,开展全域旅游“百灵鸟”志愿者行动,形成了全民共创共建氛围。 2016年5月,成立了全省首支旅游警察大队,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又相继成立了全市首家旅游巡回法庭、山亭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实践证明旅游市场治理的“创新体”, 真正推动旅游治理工作真正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去年11月,国家旅游局督导组到我区检查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建设情况,对我区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同时,在行业经营准入和监管、经营方式、服务规范等方面加强旅游行业标准建设,创新实践,先行先试,出台了《山亭区“山亭人家”星级农家乐经营管理和评定标准》,划分为五个星级等次,建立“山亭人家”农家乐评定验收机制,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治理水平。全区已成功创建“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02家。
三是抓好顶层设计,描绘全域旅游发展蓝图。为保护好特色山区的青山绿水,我区从顶层设计入手,在编制完成《山亭区中长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翼云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抱犊崮-熊耳山旅游区5A级景区提升规划》等一批重大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多规合一、科学发展,面向全国招标,完成《山亭区全域旅游发展与提升规划》,科学布局“一核一环两轴四区+四大综合体”,制定全域旅游发展重在产业培育的全区旅游三年行动方案,这为全区旅游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有力引领旅游业科学持续发展。
四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决胜全面小康步伐。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着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为此,在深入摸清致贫原因,找准旅游扶贫有效路径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改革尝试,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实施“六准四赢”(对象精准、目标精准、项目精准、资金精准、措施精准、培训精准;群众赢、支部赢、企业赢、产业赢)扶贫模式,以“整村搬迁型”“公司带动型”“合作社引领型”等模式带动更多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已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15家、省级旅游特色村36个、“山亭人家”星级农家乐500余家。中纪委驻商务部纪检组组长李仰哲一行调研我区旅游扶贫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及时将我区旅游扶贫好做法、好经验在国家、省、市总结推广。“穷命庄到兴隆庄的变迁”“科学推动、创新发展,旅游+扶贫孕育新动能”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典型经验,并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旅游扶贫典型案例集。全国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培训班在我区举办,为全市被确定为全国五个旅游扶贫培训基地之一贡献了山亭力量。 同时,在扶智上下功夫,多次邀请专家开展全域旅游专题讲座,联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创办全市首个旅游夜校,真正让贫困户把志气强起来、技能学手来、干劲鼓起来。
五是加大引导发展,构建多元投入新机制。加大政府投资旅游,设立区级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并视情况逐年增加,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编制、宣传广告投放等方面,实行以奖代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关于加快乡村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吸引高端项目、集团企业在我区集聚,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利用外商投资办旅游,已成功引进青岛欧亚集团、山东银光集团、上海极亚、天津鲁华等多家企业前来投资开发旅游。 据统计,2017年我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6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60.7%。同时,围绕主客共享,以实现“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为目标,精准定位、全面发力,实施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沿干线公路新增旅游交通标识牌240余块,实现景区旅游公交全覆盖。在重点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集中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美丽乡村旅游带。
六是强化融合发展,增加产品有效供给。发挥“旅游+”功能,丰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旅、农旅、养旅、体旅融合发展,让旅游成为联动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纽带。一是文旅互融。打造了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银光文创园、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青龙山古陶博物馆等景区等项目,力争八路军115师抗日纪念园列入国家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录。二是农旅互动。坚持“农旅一体化”发展,依托特色林果资源优势,推进水泉黄桃观光休闲农业、北庄洪门葡萄等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三是乡旅融合。发展以徐庄休闲慢游小镇、北庄特色旅游小镇为主体的田园乡村游,培植乡村旅游精品。 全区发展乡村民宿51家,其中,素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之称的兴隆庄村,一举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四是养旅融合。坚持“医养结合”“养旅融合”,加快银光福源养老中心建设运营,提升汉诺庄园养生汤泉项目,鲁南生态康养项目等新业态、新动能获得省级旅游奖补资金。五是体旅融合。推进抱犊崮户外体闲运动基地建设,已举办六届梅花山山地自行车赛事,争创国家级山地自行车运动基地。
七是突出问题导向,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一是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顿。严格履行依法治旅职责,按照《旅游法》、《旅游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合相关部门,完善综合监管机制,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综合整治。完善执法机制,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监管、旅游执法水平和投诉处理能力。结合重大节日,联合开展零负团费、价格违法、黑出租、强迫消费等专项整治活动,2017年,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170余人次,问题整改率达到100%。 二是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旅游行业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切实保障旅游安全;以12家A级景区、3家星级酒店及星级农家乐、旅游购物店作为重点,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大力推进全区诚信建设制度化建设,目前已建立旅游企业诚信档案、“红黑榜”诚信监测体系,以此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让全社会都来评价和监督旅游市场的管理,努力形成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旅游发展氛围。
八是实施整体营销,提升山亭旅游品牌形象。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塑造特色鲜明的山亭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强宣传营销投入,高水平制作《山亭四月天》宣传片、《灵秀山亭》等系列宣传品,旅游形象宣传登陆央视、美国地理频道、山东卫视、凤凰大视野等高端媒体,在省市和央视新闻宣传达到19次。以节会举办拉动消费、扩大影响,通过举办中国·枣庄国际太极拳公开赛、全域旅游专场文化演出、好客山东首届无人机旅游航拍大赛等系列宣传营销活动,充分展示山亭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精品线路,提升“生态山亭、养生福地”旅游品牌形象,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 根据监测,国庆假期期间,山亭区各景区(点)游客爆满,旅游接待及收入情况超出预期,抱犊崮-熊耳山景区接待游客77805人次,同比增长31%;旅游综合收入306.3万元,同比增长27%。翼云石头部落38800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1.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