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山亭,文旅山亭,山亭旅游,山亭旅游景点

山亭景点

新闻动态

    山亭:郭河畔的“守艺人”——高华

    录入时间:2025/3/27 Hits:26

    传拓,在我国被誉为“古代的照相机”“中国最古老的印刷术”,它是将生宣纸覆盖在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之上,待其干后,再用拓包捶拓,把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拓印出来的一种技艺,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灵丘故城,千年商邑,人文桑村,美丽郭河。如今的郭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静静流淌了千年,世世代代滋养福泽着沿岸万千百姓。今年37岁的高华是山亭区桑村镇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自幼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博古山房”书房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拓片,有的来自古老的石碑,有的出自青铜器的铭文,每一张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故事。

    图片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高华痴迷金石拓片始于初中时代的一次偶然经历。那时,他还是一名初二年级的中学生,跟随历史老师到野外踏青郊游发现一块残破无边的明代石刻,由于风吹日晒雨淋再加之时间久远碑文已经锈迹斑斑、模糊不清,但从中依稀能看出一些文字。历史老师告诉他,这些文字可能是那个年代工匠留下的记录,记载了主人的生平轶事或当时的重大事件。高华被上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他便对金石拓片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情感。

    “高”山仰止气自“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高华成为了乡镇基层的一名农村工作者,这也为他日后更多接触与探索金石传拓提供了难得机会。繁忙工作之余他独自一人走遍了桑村镇及周边众多的大小山头与村村落落。每到一处,他都会仔细揣摩研究石碑或石刻上的文字和图案,然后用传统的方法将它们拓印下来。他的书房渐渐变成了一个小型的“金石文化橱窗”,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拓片。

    图片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拓片制作是一个很细致的活儿,处处考验着技艺人的耐心和手法,需要下一番真功夫方能有所精进。”高华介绍说,长时间从事一项工作或技艺常常会陷于习惯养成的“怪圈”,一时半会不能走出自己的“影子”,这也让他为此困惑了许久。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桑村北河公园附近老桥上的题字“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字体秀美又极具意义,就一直想把他们给拓下来。正当他迷茫之际,偶然的机会有幸认识了山东省金石学会会员张奇,他是金石大家朱复戡的弟子冯广鉴先生的孙子,高华随张奇一起拜访冯老,在冯老的指导下高华开始潜心研学金石传拓技艺,学习平面拓、全形拓,从此踏上了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之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高华一直把散落于民间记载、传承历史文化的“碑”当作宝贝疙瘩看待,只要听闻哪里有石碑或石刻,他都不畏路途多么遥远或困难有多大立刻前往。繁忙工作之余,高华独自开着一辆“二手车”在桑村及周边由远及近逐村访碑拓片。为了不漏掉任何一块可能被发现的石碑或石刻,他在一个村庄内,一般要来回走访数位村民,常常忙得口干舌燥、“晕头转向”,顾不及喝上一杯水,笔记本上也总是被他一丝不苟地记得密密麻麻。有着桑村“活地图”之称的他是个仔细人,每走完一村他就在随身携带的地图上做一个符号标记,唯恐遗漏了每一个村庄。他见人就问,见碑就拓,三伏天气,汗流浃背,垃圾堆旁蛆蝇满地,臭气熏天,也不得不咬牙屏息将其拓印完成。深秋时节,露湿衣裤,沟塘河坝内任蚊虫叮咬。哪怕污水横流,垫几块砖头,铺些玉米秸秆,仰卧在上也要拓成。水漫土埋,没有工具就用手抠,手指磨得出血……种种无法想象的困难,若不是亲身经历,怕是永远感受不到其间的艰难滋味。

    图片

    春归秋至,寒来暑往,栉风沐雨,雷打不动,天道酬勤。经过数年的坚持不懈,高华在寻找碑石、拓片记录、整理成册的漫长时间里,凭着对桑村地方历史文化的无限热爱,总算把这项枯燥、乏味、繁琐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他创作的砚台、紫砂壶、砖拓等作品,曾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中展览,还应邀参加“乐石吉金·齐鲁金石”传拓名家邀请展,并于去年申报了区级非遗传承代表性项目。高华介绍说,近几年他先后骑坏了4辆山地自行车,来回往返奔波累计行程达2.5万多公里,投入差旅费、油费以及购买纸张、油墨等费用6万余元,这对仅靠工资生活的他来说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销”。每当谈及这些话题,高华说自己从未后悔或遗憾过,用他自己的话说:“个中滋味、乐趣乃至成就感只有自己晓得。”

    高华的对金石拓片的痴迷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他的妻子曾抱怨他“简直快把家变成了考古工地与杂货铺了”,但他总是笑着说:“对于懂得历史的人来讲,这些拓片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比任何财富都珍贵。”他周围的朋友们也常常调侃或揶揄他“这些东西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何况还费心劳神,何苦呢!”,甚至还说他“不务正业,娶了金石拓片做妻子”。对于这些高华从不辩解或回击。

    要完成一张高质量的拓片,需要考验操作者的耐心、细心。“传拓是一门技术活,即使用心拓完,也不能保证每张都是精品。可能数十幅里面只能挑选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其间的煎熬或困惑只有从事这项技艺的人懂的。”高华笑道,制作一张拓片,快的要5、6个小时,慢的甚至要好几天,“拓片制作是否成功,是否‘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底,拓片完整’,这是检验拓片好坏的关键所在。只有把宣纸揭下来之后,其纹理清晰,颜色呈乌金状态,又黑又亮,才算得上是一幅佳作。”正如他常说的那样:“历史不会说话,但金石会。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它们就会告诉我们一切。”

    心有珍宝的人,才能拓出无限精彩的人生。高华说,“我现在尝试开发了一系列拓片和文创产品,也会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性体验活动,诸如走进校园、乡村、社区、旅游景点等宣传推广拓印技艺,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这门技艺、爱上这门技艺。”作为金石拓片的一名“守艺人”,高华用自己的双手,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金石拓印这一古老技艺在郭河畔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