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山亭,文旅山亭,山亭旅游,山亭旅游景点

山亭区文化馆 > 艺术普及

    非遗传承 匠心坚守 | 一把黄土捏出世间百态

    录入时间:2019/6/19 Hits:388

    手艺的世界从来都是朴素的,它是最直接的劳动,也是最有温度的制造。有些手艺产品原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如今很多已不再需要,仅存下来的也只是作为工艺品进行传承着,但这些普普通通的手艺人,他们磨练技艺的过程,他们学艺做人的态度,他们对劳动的认识以及由此开始对人生的理解,都值得我们回望与体会。

    在山城街道薄板村,住着一位“守艺人”,名叫刘进潮,人们都管他叫“泥人刘”,祖辈上就有捏泥塑的传承,到他已是第六代传承人。即日起,“聚焦”刘进潮,了解他与泥塑的“不了情”,感受泥塑艺术的无限魅力。


    人物简介

    刘进潮,男,汉族,1967年生于山城街道薄板村。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枣庄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枣庄市金潮雕塑艺术有限公司创办者。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刘进潮从小就深受父辈泥塑艺术的熏陶。他9岁就开始接触泥塑艺术,利用一些碎泥料模仿泥塑造型。上学后,对素描、国画、书法的兴趣尤其浓厚,并开始大胆地将传统美术技法融入到自家祖传的泥塑造型当中。他在保留祖辈泥塑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借鉴了西方雕塑结构比例的科学精髓与严谨性,加之他积累的写意与工笔国画功底,博采众长,创作出了一批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精神风貌的经典之作。个人事迹曾被《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凤凰卫视》《浙江卫视》《中国农民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并做客枣庄市电视台《幸福枣庄》,山东台《视说新语》,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为你而来》等节目。


    刘氏泥塑作品种类


    刘氏泥塑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寺观神佛彩塑造像,二是人物写实塑像,三是烧制各种生活用品的土陶器具,计有180余个品类。

    其中,大型作品有峄城万亩石榴园内青檀寺“岳飞”像、台儿庄古城“月老庙”“观音堂”“关帝庙”“马神庙”等23处庙宇祠堂118尊大型彩塑。小型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系列人物”“金瓶梅系列人物”“百人迎亲”“春夏秋冬”等雕塑作品2000多件,其作品经常被个人或美术展馆收藏。


    刘氏泥塑被收藏成果

    代表作品“百人迎亲”现陈列在台儿庄古城花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代表作品“四大伟人”“凯旋归来”“三寸金莲”被薛城区民俗博物馆永久收藏;代表作品“金瓶梅”系列人物在台儿庄古城金瓶梅展馆永久展出;代表作品“吹、拉、弹、唱”系列被滕州市绿景休闲文化园陶艺馆永久收藏;代表作品“鲁智深”被山东艺术学院收藏;代表作品“送子参军”“罗荣桓”“西游记”现陈列在山亭区非遗展厅;代表作品“钟馗赐福”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收藏。


    刘氏泥塑作品荣誉


    2012年春,为波兰驻华大使创作的《霍米茨基雕塑肖像》被枣庄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与大使,并得到国外友人和国家领导的高度评价;2014年10月《凯旋归来》在第六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2015年1月《众志成城》获枣庄市“榴花杯文艺奖”三等奖;  2016年5月《春夏秋冬》在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7年6月《德国葡萄专家为山亭农民传授葡萄嫁接技术》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2017年作品《泥塑》荣获“枣庄市首届民间绝技绝活大赛”优秀奖;2018年4月作品《紫气东来》在第十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8年在第十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梁子黑陶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荣誉集锦


    2012年,被授予枣庄市工艺美术大师(泥雕塑类)称号;2014年,被山亭区评为“乡村英才”;2015年,刘进潮被选拔为第三批齐鲁之星文化;2017年,命名刘进潮为枣庄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项目:“枣庄泥塑”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在首届枣庄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中,被评为枣庄市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由作家柏青撰写的纪实文学刘进潮的传记《生命的螺旋方式》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第11期;2018年,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2018年,被山东省轻工联社评为第五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1967年10月19日,刘进潮出生在山城街道薄板村。到他已经是刘家第六个孩子,他的前面,五个姐姐次第成长;与许多年来心心念念渴盼着一个男子终于得子的喜悦相比,他的父亲母亲所承受的生活生存压力是无与伦比的。刘进潮自小就并没有享受到独生子应该享有的福分,他与他的姐姐们一样,在薄板村艰难而又顽强地成长,一直到18岁。为了谋生,18岁仅仅初中毕业的刘进潮离开了家,选择了外出干建筑队,一年半后,又加入了卖糖葫芦的队伍,并自此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在经历八年尝尽卖糖葫芦的酸甜苦辣之后,刘进潮以他农民特有的朴素智慧偷艺成功成为澡塘搓澡工;勤劳、坚忍、能吃苦,这一干就是十六年。难得的是,在这十六年如一日的挣钱养家的责任重压下,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没有一日放弃。


    我知道农民泥塑艺人刘进潮,并且和他认识,是在台儿庄古城复建以后。我所热爱并且长期从事的工作就是发掘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刘进潮那时刚刚成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所传承的项目,名字叫枣庄泥塑。

    2017年的12月份,山东省文化厅网站公示了山东省第三批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枣庄市山亭区被重新命名为土陶艺术之乡,就是因为在山亭区域内,民间土陶烧制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在行业里领军的标志项目和标志人物。这其中有两个支柱型项目,就是伏里土陶和枣庄泥塑。

    刘进潮的家族上溯数代人,就曾经因为彩塑神像在当地而颇有名气。按照刘进潮的说法,他的祖上彩塑神像技艺很高,影响很大,所塑神像多为朝廷拨款的大庙里供奉着的。只是因为近现代频繁的战乱,紧接着就又是因为政治原因,有很长一个时期不能够塑神像了,刘进潮家族里仍然有人迷恋着这一行,改做泥活,就是烧制泥盆瓦罐等生活用品。大家知道,因为科学的发展进步,我们的生存生活环境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无神论的文化环境,改变了诸多神像存在的条件,铁器、甚至各类合金器的出现,淘汰了陶制生活器物的存在条件。以泥为媒介而长期存在于民间的那些手工艺人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一行当的没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生意逐渐难做,现在也早已不干了。

    2017年12月初,我专程来到山亭区石板房景区,参观了刘进潮在石板房景区内的工作室。

    刘进潮的工作室离景区大门不远,位置很好,是一处半开放的院落,闹中取静。到了山上我转了方向,在我的眼里,我看工作室应该是坐东朝西的,事后刘进潮告诉我,那其实正是座北朝南的。里外两间,里面一间小的被他做了库房,外面一间稍大一些的被他做了展厅和工作室。工作室外面西侧,有他专门建的一座窑。难得的是,窑屋的南侧,是一处小巧精致的荷花池。最近一次去的时候已经是冬天,已经干枯的荷叶和莲蓬,在冬日阳光下静成一处独特的风景,为刘进潮的工作环境增添了许多诗意。

    在我参观刘进潮的窑屋的时候,他打开那口不大的电窑叫我看,很有一些懊恼的说:“虽然这口窑不大,烧一些日常的小件儿还可以,但是没想到前些时间,陈郝的一个朋友带着他的作品来借我的窑烧,调错了温度,他的作品都化在了窑里,把窑烧坏了。”

    由于手头经费紧张,这窑就一直坏着,确实影响了刘进潮的工作。

    刘进潮正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换一个窑。

    2018年1月初,刘进潮打电话给我,非常兴奋地告诉我说,山亭区委宣传部的领导几天内连续两次到他的工作室里考察,一边了解他的创作、生活情况,一边就刘进潮的创作作品,尤其是那些具有旅游商品属性的泥塑作品如何调整它的尺寸大小以及外包装等等许多细节如何更适应市场流通,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建议。

    2018年1月29日上午,枣庄市召开了年度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会议里有一个项目,内容就是表彰了枣庄榴花奖获奖项目,刘进潮获得枣庄榴花奖的特别奖。给予刘进潮特别奖是对2017年他的作品获得了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的褒奖。

    我告诉刘进潮,泰山文艺奖是政府部门颁发的一个大奖,不是谁想要就能要到的,尤其是他作为一个民间艺人,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奖项,是非常难得的。

    刘进潮连连称是,表示认可。看到我很关注他的泰山奖,刘进潮非常认真的把获得泰山文艺奖的前后经过,仔细的告诉了我。

    2017年6月初,每年一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枣庄市文广新局在市中区光明广场举办了一次集中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枣庄市非遗中心组织五区一市非遗中心在广场的北侧摆放了20多块大型展板,向市民展示了枣庄市所拥有的国家和省市级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活动现场最为热闹的是来自全市的十几位优秀非遗传承人制作表演的活动现场,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市民的围观。刘进潮做为山亭区的代表也来到了现场。他不但带来了一些已经完成的比较优秀的作品,还带来了在家里活好的一包泥和工具,在现场表演起制作小型泥塑。

    在那时,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沙朝佩对刘进潮说:“你赶快创作一组作品,今年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就要报送作品,现在做还来得及。”在一旁的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孙华国显然知道泰山文艺奖的份量,就鼓励刘进潮参加。

    那时候刘进潮还根本不知道泰山文艺奖是个什么奖项,但是他知道沙朝佩和孙华国之所以对他提起这个事,肯定是好事儿,也是关心他,就点头答应了。

    沙朝佩是一个对于民间艺术非常执著热爱的人。1986年展开的全国范围的“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他就是先进分子,为枣庄市的“三集成”工作出了大力。此后的三十多年来,他并没有停止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文化的步伐,陆续又整理出版了《鲁南民间故事精选》《鲁南民间歌谣精选》等专辑。看到刘进潮答应了,沙朝佩立刻在宣传现场就与孙华国、刘进潮进一步讨论起参加泰山文艺奖作品的创作的题材等相关细节,沙朝佩首先建议刘进潮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又围绕地方特色做了更深入的分析。沙朝佩这边说的激动,刘进潮告诉我说他当时真的由于对泰山文艺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多少少有些分神,听不进去。

    其实这一会刘进潮对泰山文艺奖还是陌生不了解的,由于他这一时期已经接下了七里河青龙观里塑像的活,家里也是有一大堆子事需要他处理,所谓答应沙朝佩,也就是口头答应,更多的还是在应付他。沙朝佩当时自然是不知道,和孙华国、李卿等人在现场就要为刘进潮谋划出明晰的创作目标,前前后后罗列了许多的题目,最后还划出了三个重点。可见沙朝佩是真心的想促成刘进潮的创作并最终参加2017年的泰山文艺奖评选。

    这个时候距离泰山文艺奖创作作品的报送时间不到一个月。沙朝佩告诉刘进潮,这个时间虽然仓促,但是还来得及。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现场活动回去以后,刘进潮马上就来到七里河青龙观,这里的塑像工程工期也很紧张。沙朝佩的热情他虽然没有忘记,但是由于他真的并不知道泰山文艺奖是个什么奖项,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大概是五六天以后,正在塑像的刘进潮接到了沙朝佩的电话,寻问他作品创作进展情况。刘进潮有点不好意思,就在电话里告诉沙朝佩说:“回来以后忙忘了,我马上开始。”

    没有想到沙朝佩不止是不介意,反而显得很高兴的样子,马上说:“那正好,不要按那个题材做了。从枣庄回来以后我想了想,我们有一个更好的题材,就是习主席出访所讲的那个外国专家帮助山里群众脱贫的故事。”

    刘进潮一听就明白了。做为山亭人,德国农业专家汉斯和诺博在山亭的故事他是知道的,他知道沙朝佩所推荐的这个题目影响很大。但是刘进潮还是没有下决心要参加泰山文艺奖评选。只是碍于沙朝佩的热情,仅仅是当场表示会马上开始创作。

    北京时间2014年3月29日凌晨,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期间,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到了两位德国葡萄专家诺博、汉斯和中国汉诺庄园的故事。习主席讲故事的事情以及两位德国专家的故事一时之间爆红媒体。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刘进潮不好意思,只有不好意思。他对我说实话,那一次沙朝佩的电话以后,创作作品参加泰山文艺奖的事,真的立马就又被刘进潮放一边去了。因为泰山文艺奖他那一会没感兴趣,而手头的青龙观的塑像的事却正忙。

    就又过了几天,刘进潮又接到了沙朝佩的电话,还是问他作品的进展。刘进潮已经知道不能再继续说谎了,他只好实话实说,希望沙朝佩能放弃对自己的鼓励。但是刘进潮没有想到,沙朝佩不仅没生气,反而继续劝他,动员他,希望他不要放弃这样的机会。刘进潮只好继续答应着。但仍然还只是答应。

    接下来的日子,距离报送作品的最后日子越来越近,沙朝佩几乎一天一个电话地督促刘进潮的创作。刘进潮碍于面子,虽然没敢说自己在青龙观塑像太忙的事,就把儿子儿媳妇当时正闹别扭的事搬了出来。其实,他当时除了青龙观的活计正忙以外,他确实还正被家里的事情缠得焦头烂额。除了儿子与媳妇闹别扭,还有媳妇病着,孙子也病着,需要他天天接去山亭医院打针。刘进潮这些日子确实被家务事缠得手忙脚乱。只是他绝对没有想到沙朝佩在这事上会这么执著。在沙朝佩步步紧逼之下,刘进潮感觉再不答应也不行了,才真的下决心要挤时间创作一组作品参加泰山文艺奖评选。

    为了推进他的创作,认真的沙朝佩专门和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等单位领导沟通,在一致明确创作选题以后,共同带着刘进潮一起到汉诺庄园进行了实地采访,帮助刘进潮取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然后又展开了细致的座谈讨论,进一步帮助刘进潮丰富了创作内容。

    说实话,即使到了这时候,刘进潮也还是心劲不足的。现在让他有压力的就是时间问题。刘进潮专门电话向孙华国倾述压力。孙华国在电话里帮他疏解压力,告诉他沙朝佩鼓励他参加泰山文艺奖评选,确实是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参加这样高层次的评选活动,对刘进潮的艺术创作会是很大的推动。刘进潮这才鼓足了劲头。

    这时候,其他市报送的作品已经到了济南。

    刘进潮的作品,几乎是靠着沙朝佩的监工才最终完成的。

    结果,竟然就真的获了奖。

    只是到获了奖以后,看到媒体和政府连续进行的报道和表扬,刘进潮才知道这个奖项的分量。

    我也告诉刘进潮,泰山文艺奖是很多从事文艺工作的人都梦寐以求的奖项,许多专业文艺工作者都没有得到过。刘进潮略显腼腆的笑着说:“是的,我知道,在这个事上,我非常感谢沙朝佩老师,没有他,我创作不出来这一组作品,也获不了这个奖。”

    泰山文艺奖是刘进潮2017年攀上的一个高峰。也是他目前所得到的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中国传统讲天时地利人和,在刘进潮获得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这件事上,沙朝佩的推动,功不可没!刘进朝的功力,可见一斑!


    刘进潮虽然从古城离开也已经有几年了。但是,每每说起曾经在古城的三年经历,刘进潮依然如数家珍,充满感怀思念之情。

    做为台儿庄古城以特殊政策引进的第一批优秀民间艺术项目,刘进潮分得了船型街西部中间位置的一间门面。他的门店紧邻船型街通往天后宫广场的通道,面对船型街中心位置的大船舞台,这里每天都有柳琴戏艺人按时为游客演出,是一处游客最为集中的区域。可以这样说,船型街是古城的黄金地段,刘进潮的门店占据了船型街的黄金位置。我不知道当初是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的店铺,反正刘进潮得到的是最好的一间。

    投桃报李。刘进潮至少是想匍下身子大干一场的。按照古城管委会对于店面装修的统一要求,刘进潮认真布置了自己的那间店面。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没有外请装修人员,给店铺装饰了具有“枣庄泥塑”特色的风格,在一面墙上以堆塑的方式装饰出一口窑,布置成自己工作环境。这样的装饰风格与他的经营相映成趣。刘进潮的门店也成为最早一批开始经营的店铺之一。

    在古城的三年里,特别是刚入驻古城的时候,刘进潮积极配合古城建设,以及古城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得到了古城管委会领导的良好评价。随着古城复建工作不断深入,刘进潮以一技之长,大量参与了古城各种博物馆的塑像工作。

    古城在大夫第筹建的“贾三近故居博物馆”,计划陈设一组《金瓶梅》人物故事雕塑,为此,正在物色设计和雕塑人员。他们已经先期联系了天津等地的知名泥塑工作室。因为对刘进潮陆续在古城内完成的几尊大型塑像比较满意,也就上门找他,把他也纳入考虑人选。

    刘进潮回到古城,见到古城管委会的领导。显然,管委会的同志对刘进潮的榴花仙子是蛮欣赏的。做为一件蛮优秀的泥塑艺术品,八百块钱的报价显然也并不高。但是,为了对刘进潮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没有告诉刘进潮真实意图的情况下,仍然与刘进潮反复讲价,好像是真的要买他的“榴花仙子”。在讲价的过程中,把同等尺寸、或大或小以及泥质、陶质和彩绘的不同情况作品价格全部讲过,也就是说,领导们在刘进潮完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掌握了刘进潮作品价格的全部实情。他们回去了,叫刘进潮等话。

    经过筛选,最终确定由天津泥人张工作室和刘进潮共同完成这一次任务。而后来发生网络论战的那一件“武松杀嫂”作品,就出自刘进潮之手。

    接受任务的同时,刘进潮得到一些相关资料,和做一组人物造型的要求。接了任务,刘进潮就开始搜集《金瓶梅》以及相关人物故事资料,反复酝酿,纯手工完成了构思草图。

    刘进潮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对于创作,他有着超常的天赋和自信。

    他的人物雕像方案得到古城管委会领导的认可。

    第一组塑像顺利完成,也通过了审查。以后又陆续交给他几组故事情景的泥塑任务。

    在聊起当时创作的过程时,刘进潮还告诉我一段小插曲。原来,刘进潮并不知道“贾三近故居博物馆”是由他和天津泥人张工作共同完成的。在作品陈展过程中,刘进潮发现在“贾三近故居博物馆”陈展的《金瓶梅》故事人物雕像,除了自己做的几组以外,还有一组别人做的,显然和自己的创作风格也不一样。负责展陈工作的李天丰还刻意嘱咐他,在摆放那一组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加倍小心,因为那是天津泥人张工作室的作品,价格要高刘进潮作品十倍。

    刘进潮告诉我,他当时仔细看了那组作品,知道他们的作品差价那么大,心里很不服气。我笑笑,只是委婉地说:“泥人张卖的就是品牌价。”

    就在同一年度,也就是2012年的2月的某一天,古城管委会的领导找到刘进潮,告诉他近期会有波兰驻中国大使到访古城。做为古城内最有特色的民俗艺术代表,刘进潮的枣庄泥塑被纳入大使考察参观的内容,领导们建议刘进潮好好做一些准备,最好能在现场为大使展示一下枣庄泥塑的制作技艺,最好是能为大使塑一尊他本人的像。

    刘进潮很高兴,当场表示愿意代表古城、代表枣庄做这样一件事。听到这里,我对刘进潮说:“我刚刚才在心里对你做了一个评价,就是你的内心真的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答应为大使塑像,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刘进潮当然也不是盲目自信。他听了领导的建议安排以后,马上回说:“当场塑像恐怕做不来。现场塑一尊像怎么也得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

    领导听了,自然明白,就说:“确实情况是这样。要不你提前准备一下吧。”

    刘进潮请管委会的同志提前提供了波兰大使的照片,刘进潮一边备料,一边仔细审视照片上的大使形象,于大使来访的前一天,提前做了一个半成品的塑像。为慎重起见,刘进潮还专门让管委会的领导看了。看过大使泥塑像的领导,一致肯定刘进潮的塑像十分传神。刘进潮的心里有底了。

    台儿庄古城与华沙同属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二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正是由于台儿庄古城与波兰华沙具有着同样的历史记忆,波兰大使对访问台儿庄十分重视。而古城内的枣庄民间泥塑艺人刘进潮为到访的大使塑像,也成为了大使访问台儿庄活动的亮点。自然,也是刘进潮此一生的人生亮点。

    刘进潮说,能给波兰驻华大使塑像,真是我的荣幸,是各级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可。

    刘进潮再次说,在古城的三年,是他在泥塑技艺以及社会知名度等方面,有重大提升的时期。

    做为一位经历了许多年艰难摸索的民间艺人,刘进潮的非遗传承人身份责任意识非常强烈。自2010年开始,做为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里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进潮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区各级政府组织举办的非遗保护、传承、社会宣传等各类活动,他积极参加由济南市、枣庄市等地承办的多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与此同时,他牢记非遗传承人职责,主动配合参加了省、市、区各级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的各种传承、普及工作,长期在山亭、市中和滕州的相关学校开办非遗进校园活动,最近甚至按照省非遗保护中心的安排,先后走进济南、临沂、淄博等地的学校、社区,传承民俗文化和泥塑技艺。他还参加了省文化厅组织举办的泥塑、陶瓷艺人培训班,走进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优秀非遗传承人普及讲座活动,他以枣庄泥塑传承人的身份在省城非遗大课堂讲起了课。与此同时,他用手里的泥塑技艺为公益事业服务,参与创作了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等红色文化基地红色抗战雕塑公益展系列作品。最为直接的是,刘进潮动员自己的两个儿子加入传承者队伍。其中,二儿子目前已经成为专职枣庄泥塑“泥人刘”传人,并且独立开起了自己工作坊。大儿子有自己的理发店,但是业余时间跟着刘进潮学习泥塑彩塑,特别是刘进潮活计忙不过来的时候,大儿子也能全力靠上协助工作。

    正是他这样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各种公益展示活动和各种培训学习活动,使他的眼界大为开阔,他自身以及枣庄泥塑的社会影响力也极大提高。

    2016年11月,山东省文化厅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了山东省泥面塑艺人培训班,年届50岁的刘进潮带着他的二儿子一同参加了那一次的培训,成为全班60多人当中的唯一父子同学。

    经历过三十多年曲折坎坷之后,已年过五十的刘进潮依然在为青年时放飞的梦想而不懈努力,沿着螺旋向上的轨迹不断向上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