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山亭,文旅山亭,山亭旅游,山亭旅游景点

山亭区文化馆 > 数字服务

    线上慕课 | 篆书研究

    录入时间:2021/12/27 Hits:281

    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其中大篆就包括了最早时期的甲骨文,它是最早可以识别的字体,主要作用为占卜。大篆还包括了大量象形文字的特征。随着历史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带来了文字的统一,由此一来,就是小篆的产生了。篆书其实是秦朝的官方文书,是规范统一的官方文书书写体。因此,作用于正式场合,具有排列整齐,行笔圆润,线条均匀的特点。
    随着时代变化,篆书不仅没有绝迹,反而随着历史变迁不停发展。如果细细看来,每个时代的篆书都有自己的风格。周朝在秦之前,篆书都属于大篆,主要为钟鼎文和石鼓文。所以也称周篆。然后就是秦时的篆书,上面已经谈到。再就是汉代,那时篆书基本上还是延续秦时的规范,属于小篆,但是风格上有所变化,接近方形。唐代流传的大小篆书都有,代表人物为李阳冰。清代是篆书的极盛时期。篆书也得到很大发展,并且融合了楷书的特点。也有邓石如,赵之谦等篆书名人。现在我们欣赏很多名作时都能看到他们的名讳。
    杜甫有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可作为我们对篆书创作中理性与表现性的态度。没有理性的支撑就没有篆书,而没有表现性的手段就没有篆书艺术创作。在创作中,笔墨的律动、激情的宣泄,是立足于理性的基础上的,二者不可偏执,问题仍然是如何把握这个“度”,艺术创作的高下成败,其实只不过是作者把握“度”的能力的表现而已。
    今天
    为大家推荐的内容就是

    篆书研究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课程简介本系列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写、刻铸的载体和方法,包括殷商的甲骨文、西周及春秋战国的金文、先秦时期的竹简帛书、秦汉及唐代的刻石、清代的流派篆书等等。倪文东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极其丰富和繁杂的篆书发展历程,让大家对篆书有一个新的认识。

    #主讲人简介
    倪文东,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为西北大学艺术系教授、中国书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硬笔书协理事、陕西省高校书协理事、陕西省青联委员、陕西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太白印社社长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北京、西安、太原、新疆、黄帝陵和台湾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览。书法篆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陕西美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