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山亭,文旅山亭,山亭旅游,山亭旅游景点

山亭区文化馆 > 数字服务

    线上慕课 | 在城墙根下,听一曲高亢雄浑的秦腔

    录入时间:2021/7/27 Hits:310

    在陕西,随处可见秦腔,城墙下、公园里、马路边、舞台上……

    有人说,陕西人或许可以不吃盐醋辣子,但不能不听秦腔。说不清为什么喜欢,但秦腔似乎就有这样一种魔力,能瞬间抓住人的耳朵。


    秦腔到底有何魅力,能让这么多人着迷,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三岁学舌小童,都沉醉其中。


    《唱响秦声秦韵 增强文化自信》
    扫码进入线上课堂


    主讲人简介李小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秦腔协会副主席。近年来先后创作并演唱戏歌《秦韵唐诗故乡情》《将进酒》《游子吟》《人面桃花》;京歌《母亲》等。主攻文武小生,代表剧目有秦腔《周仁回府》《劈山救母》《金榜题名》等。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

    秦腔究竟流传了多少年,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有文献这样记载秦腔的历史,“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剧之开山鼻祖。”早在两千多年前,秦朝丞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已经提到了早期的秦腔:“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

    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等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等,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陕西作家贾平凹对于秦腔感悟颇深:“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在陕西人的眼里,从第一啼哭开始,秦腔便伴随着自己的生活。每逢节日,村口小巷、舞台剧场,演员们扯着嗓子尽情表演,嘹亮的声音穿破云空,让人听得酣畅淋漓。

    秦腔就这样融入了日常生活,无论曙光乍现,还是华灯初上;无论田边地头,还是城墙根下,你总能听到秦腔高亢雄浑、苍凉悲壮的旋律。

    来源:中国文化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