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山亭区文化馆 > 数字服务线上慕课 | 在城墙根下,听一曲高亢雄浑的秦腔
录入时间:2021/7/27 Hits:310
在陕西,随处可见秦腔,城墙下、公园里、马路边、舞台上…… 有人说,陕西人或许可以不吃盐醋辣子,但不能不听秦腔。说不清为什么喜欢,但秦腔似乎就有这样一种魔力,能瞬间抓住人的耳朵。
主讲人简介李小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秦腔协会副主席。近年来先后创作并演唱戏歌《秦韵唐诗故乡情》《将进酒》《游子吟》《人面桃花》;京歌《母亲》等。主攻文武小生,代表剧目有秦腔《周仁回府》《劈山救母》《金榜题名》等。
秦腔究竟流传了多少年,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有文献这样记载秦腔的历史,“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剧之开山鼻祖。”早在两千多年前,秦朝丞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已经提到了早期的秦腔:“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 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
在陕西人的眼里,从第一啼哭开始,秦腔便伴随着自己的生活。每逢节日,村口小巷、舞台剧场,演员们扯着嗓子尽情表演,嘹亮的声音穿破云空,让人听得酣畅淋漓。 秦腔就这样融入了日常生活,无论曙光乍现,还是华灯初上;无论田边地头,还是城墙根下,你总能听到秦腔高亢雄浑、苍凉悲壮的旋律。 来源:中国文化馆协会 |